一、培养目标
本专业旨在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,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,掌握虚拟现实(VR)技术核心理论、引擎开发、场景设计、视觉交互等相关技术和技能,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,兼具“信、敏、廉、毅”素质与“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”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。毕业生能在VR技术开发、数字内容制作、智能终端应用等领域胜任技术研发、项目管理等工作,服务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需求。
二、专业优势
(一)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;
(二)2022年入选ESI全球前1%学科;
(三)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;
(四)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: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;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;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、三等奖各1次。
(五)国家级课程建设: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,1门国家精品课程,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、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;
(六)国内外竞赛中屡获特等奖、一等奖。包括不限于: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、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、挑战杯、蓝桥杯、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。
三、培养特色
(一)体制机制创新,建立多主体协同育人生态
为推动开放式办学,从学校内部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,建立了“政、校、企、盟、园”等多主体协同育人生态环境,推荐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。其中,“盟”指学校为江西省虚拟现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,联盟与学院合署办公。“园”指学校为学院提供独立的枫林园校区,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园。
(二)引入产业师资,组建理实结合师资队伍
学院开门办学,聘请校外师资、产业工程师及行业精英等,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水平师资队伍,其中:
1.校内师资负责讲授通识课及专业课,打下扎实理论知识基础。同时派送到企业挂职锻炼,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。
2.聘请企业高管、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、产业教授及产业讲师,讲授产业融合课程、实践项目、行业课程及指导实习实训、毕业设计等,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。
3.聘请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教授、研究员担任兼职教授,讲授高难度课程和学科前沿课程,提高专业综合能力和开拓专业视野。
4.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及优秀校友担任企业导师,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,开展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活动等。
(三)“双导师制”协同育人
学院立足服务江西数字经济战略,依托教育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及江西省VR产业优势,构建“学术导师+产业工匠”双轨育人体系。校内导师由具有博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,企业导师从VR龙头企业选聘技术总监。双导师协同实施“三段式”培养:第一学年通过“基础理论+企业工作坊”筑牢技术根基,第二学年以“项目制”驱动产教融合,并建立“双导师联席备课”“学生成长档案互通”机制,确保理论基础与产业需求动态适配。同时,将企业导师考核的工匠指标纳入评价体系,打造“扎根红土地、服务新经济”的VR工匠人才孵化高地。
(四)学科专业交叉,培养复合型人才
强化学科专业交叉,主要体现在:①专业交叉:院内三个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交叉;②财经特色:开设管理学原理、西方经济学、金融学、市场营销等经管课程;③跨专业项目:以完成真实商业项目为目标,组建跨专业项目团队,锻炼学科专业交叉的能力;④与行业交叉:开设行业课程模块,掌握特定行业的基础理论、专项技能以及产品的策划与设计,锻炼学习能力。
(五)“M+N”培养模式,提高工程实践能力
实施“M+N”(0+2/0.5+1.5/1+1)工程教育模式,即前M年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、课内实践教学,后N年针对不同专业,面向不同VR行业及产业链,在企业(校内企业或校外企业)完成理论教学、生产实习、企业岗位实践、实务制作等,提高工程素养、工程能力和企业适应能力。
四、核心课程
(一)专业主干核心课程
C++程序设计I、C++程序设计II、数据结构、三维模型制作、VR引擎程序设计基础、离散数学、操作系统原理、计算机网络、虚拟现实导论。
(二)虚拟仿真方向核心课程
人工智能基础、计算机图形学导论、UI设计、Shader编程、AR/VR交互、虚拟仿真基础、虚拟仿真技术进阶、虚拟仿真项目设计、产品策划与创意。
(三)数字文旅方向核心课程
VR引擎程序设计基础、Python语言与数据分析、增强现实应用基础、全景视频处理技术、影视制作、Cocos Creator应用开发、Cocos 3D应用开发、Cocos数字内容设计。